2008年10月31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警察给警察煲“心灵鸡汤”
本报记者 曹志男 通讯员 陈福 张洁  

  身为警察,面对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、突发事件,除了要有机警的思维和矫捷的身手,更要有一颗坚强的心。在杭州市人民警察学校(以下简称杭州警校),就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警察,他们付出真心真情,默默地为民警们熬制出一份份“心灵鸡汤”。
  今年10月中旬,杭州警校获得了全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,心理指导老师陈亚丽荣获全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先进个人称号。
  记者昨天从杭州市公安局得知,今后,杭州警方将陆续为全市范围内的基层所队配备一名心理辅导员,由各所队教导员经培训后兼任。

  “心灵鸡汤”端给抗震救灾特警
 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,杭州市公安局数百名特警在第一时间驰援灾区。而高强度的各种救援工作和灾区恶劣的环境,成为特警们在心理上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坎。如何预防、治疗特警的心理创伤,成了杭州市公安局心理辅导员们的当务之急。
  5月27日,第一批参加抗震救灾的70名特警返回杭州。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迅速介入,按照原先制订的赴川抗震救灾民警心理疏导和干预方案展开工作。在前期的心理危机指数、心理健康状况(SCL—90)量表,焦虑、抑郁量表等测试中,心理辅导员们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特警出现了食欲下降、睡眠不好等问题,也有个别特警出现了焦虑的状况。
  为此,中心迅速对这些民警进行心理干预,借助心理恢复舱中的治疗设施帮助他们放松心理及心理恢复。同时,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给他们作心理辅导讲座,从救援人员灾后心理应急机制、心理反应、应对方法、调节措施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辅导。
  就这样,所有参加抗震救灾的特警分十余批在中心接受了心理干预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没有一名特警出现心理创伤。

  “心理工作坊”织补心理空缺
  “最近觉得社会上的执法环境有些问题,自己执法时怕被老百姓误解。执法中,如果有一些围观的人,就会感觉紧张,回家甚至不敢穿警服。为什么学生时代梦寐以求当警察,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?”
  记者昨天登录杭州市公安局在内部网络建立的心理健康网站——“杭州公安心理工作坊”,看到了这样一段民警留言。
  留言后则是杭州市公安局心理专家回复:这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的典型表现。理想与现实差距很远,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……大环境的改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……只要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,就无愧于心了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,每一种职业都有它的难处。正因为我们在实实在在地生活,在踏踏实实地做事,我们才会有生活的酸甜苦辣。这就是成长的体会,也是人生的阅历。
  在“心理工作坊”,有很多这样的一问一答。
  记者了解到,“心理工作坊”成立于2005年元旦。它给民警提供了一个自觉学习心理知识的窗口,也已成为杭州民警点击最多的栏目之一。
  同时,“心理工作坊”还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信箱,民警如果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信息,可以通过邮件请教专家,接受心理咨询,或者通过咨询信箱倾诉心事。心理老师会在网上为民警答疑解惑,使心理疾患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  “心理工作坊”开张四年多来,网站访问量达到了19万人次,共收到咨询邮件458封,其中包括来自东北、西南地区的民警邮件。
  
  “巧手大姐”修补心灵
  提起杭州市公安局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陈亚丽,民警都会亲切地叫上一声“陈老师”。作为我省公安系统首批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、心理行为训练师,她是杭州市公安局警察心理辅导当之无愧的“掌门人”。
  8年前,杭州市公安局成立民警心理咨询热线,当时的陈亚丽是热线咨询员。每周二晚6点到9点,她就会准时守候在电话机旁。8年中,她接待的电话咨询个案就有1500多例。
  今年3月,某分局一名年轻女民警遭遇离婚变故。生活的变故让她心理上难以承受,导致严重失眠、情绪日益低落、工作效率下降,还担心单亲家庭对年幼的孩子成长不利。
  于是,她通过心理咨询热线与服务中心取得了联系。陈亚丽得知后,先在电话中给她以心理的支持和生活方面的指导。经过一步一步的引导,女民警终于主动要求和心理咨询师见面。经过6次面谈后,她的精神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并逐渐走出情绪低谷,恢复了以往积极的人生态度。
  “让我欣慰的是,我们这支心理咨询师队伍正在不断壮大。”陈亚丽说,目前,杭州警方已有16位心理辅导员通过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认证考试,取得了资格证书,一支以公安政工干部为主体、专兼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已经形成。